“......”
*****
且说刘辨等人下了船,租了辆马车,一路东行。
不得不承认,枣祗真的非常认真,对于书中每个细节,都要琢磨得明明白白,若非有军师联盟的专家在,刘辨还真有些招架不住。
“殿下。”
枣祗发现问题,再次问道:“这书中提到的稻田生态养殖,提倡的是稻、鱼和谐共存,互惠互利,可鱼不会啃食稻苗吗?”
呃......
说实在的。
刘辨最开始也问过这么愚蠢的问题。
因此,当枣祗问此问题时,刘辨丝毫不觉得丢人,甚至很认真的回答:“鲫鱼可以杂草、稻叶、稻虫、蠕虫等为食,不会伤及稻苗。”
“而鲫鱼等的排泄物,可以用作稻苗的肥料,促进稻苗茁壮成长,此二者实乃和谐共存,互惠互利的典范。”
“......”
原本,刘辨还想把浮游植物和沉水植物,光合作用释放氧气,有利于鱼类的呼吸和新陈代谢等问题阐述一下。
可考虑到这些问题,对于古代人相对难以理解,反正这些皆是自行作用,不会影响到稻田的操作与管理,因此便没有提及。
“加高、加宽田埂,可以防止鲤鱼跃出稻田,另外一些食鱼的鸟,也会在田埂上啄鱼,放鸟时最好用捕鸟网。”
“田埂的高度,取决于稻田养鱼的不同地区和类型,靠山丘陵地区的田埂,应比稻田高两寸左右,平原地区的田埂,应比稻田高三寸左右。”
“......”
“鱼内位置以田中心为宜、不要过田埂,田内四周有缺门与鱼沟相通,并设闸门可灌水,最好是双田坎,比较牢固,种植些荷花,可以美化稻田养鱼的环境。”
“......”
“在夏季和冬季,稻田养鱼水温变化很大,虽然有鱼池和鱼沟,但对鱼的正常生活有一定的影响,因此可用稻草棚,让鱼能在夏季避暑,冬防寒,鱼正常生长。”
“......”
巴拉巴拉。
刘辨解释了一大堆,最终总结道:“以此法种水稻,保守估计可以增产一成,鲫鱼老百姓吃不完,朝廷可以收购,改善将士的伙食条件。”
“再加上高筒水车、汲水翻车等水利机械设施,朝廷的水田覆盖率,至少可以提高一成,甚至更多,也不一定。”
“如此一来,不仅粮食收成得到了保证,甚至连老百姓的生活,军中将士的伙食水准,同样可以得到保证。”
“......”
枣祗佩服得是五体投地,忍不住交口称赞:“殿下攥写的此卷《农耕要略》,当真是百姓之福啊,属下相信,只要将其吃透,且落实到位,粮食问题必可得到解决。”
“是啊!”
即便是一旁的荀彧,都不禁赞叹:“有此卷书在,要不了多少年,咱们新朝便可以真正独立,摆脱对世家的依赖。”
“两年!”
枣祗深吸口气,双目炯炯,极其肯定地道:“如果水利机械设施,以及农具提供到位,属下只需两年时间,必定可以将其全部普及。”
“好!”
刘辨就喜欢这种部下:“子敬此言,听着提气,孤甚是喜欢!你放心,待孤铲除孔家,获得其下冶铸产业,首先便解决农具、水利机械设施,绝不会耽误春耕。”
枣祗一揖:“多谢殿下支持。”
刘辨摆手示意其平身:“是孤该谢谢你才对,民以食为天,只要能解决粮草问题,咱们新朝便算是彻底立住了。”
“你可知这意味着什么?”
“什么?”
“意味着......”
刘辨极其郑重,一本正经:“大汉中兴有望,孤之宏愿,必可实现!”
枣祗顿时热血沸腾,再次拱手:“殿下放心,属下必竭尽全力,投身于粮产大业。”
“殿下!”
正在这时,车厢外响起个声音:“咱们到县城了。”
荀彧掀开车帘,举目望去:“还真到了,殿下,咱们......”
刘辨摆手:“走,赶紧进城吧。”
“殿下。”
荀彧却是扭头淡笑:“咱们不必入城了。”
刘辨皱眉:“哦?文若这是何意?”
荀彧长出口气:“志才、奉孝正在城外恭候,属下已经看到他们了。”
“哦?”
刘辨微怔:“郭奉孝也在?”
荀彧点点头:“没错!”
哈哈!
这回赚大了。
原本只有一个戏志才,没曾想又冒出个郭奉孝。
与此同时,直播间网友再次沸腾起来:
“卧槽!不是吧?郭嘉、戏志才一起出山了?”
“这回辩爷可当真是赚大发了。”
“没错!两个智囊在手,这回不缺人才了。”
“至少荀彧身上的担子轻多了。”
“哈哈,真好啊!”
“......”
刘辨更是顺着车窗望去,城门口处,果然有三个消瘦的身影矗立,其中一人,竟还是个窈窕女子。
“可是他们?”
刘辨试探性问道。
“恩。”
荀彧肯定地点点头:“没错,正是!”
刘辨赶忙吩咐:“公显,速速靠边停车。”
吁—!
马车缓缓停下。
荀彧率先走出车厢:
“志才、奉孝。”
“文若!”
“哈哈哈哈!”
爽朗的笑声响起。
旋即。
荀彧带着二人走上前来:“志才、奉孝,这位便是弘农王殿下。”
二人赶忙一揖行礼:“戏贤(郭嘉),参见殿下。”
刘辨面带微笑,摆手示意起身:“二位不必多礼,快快起身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