==第二百三十二章==
招儿正在家中收拾,就接到薛庭儴奉旨出京赈灾的消息。
她根本来不及说什么,就赶紧给他收拾了行囊,从衣物到药材,应有尽有。
其实早在路上时,招儿就知道薛庭儴会忍不住,果然他没有忍住。可惜她什么也做不了,只能带着孩子在家中等他。
薛庭儴入京又出京的动作,让京里关注着他的许多人都非常吃惊。
随之下来的是上面发下的圣旨,封薛庭儴为赈灾钦差,统筹河南等地赈灾事宜,有临时决断权,可不上奏朝廷。
随之一同的还有五百锦衣卫,以及京营的三千兵力。
如此大的阵势,明摆着陛下要大动干戈,一时间朝野震动,无数信函飞往各地。
事实上薛庭儴确实在大动干戈,刚出京人马还没到通州,就命太仓准备一万石粮食。
大昌朝全国各地八百多处粮仓,又分京仓、水次仓,以及地方常平仓等。而通州早在金代就是漕粮汇聚之地,大运河从南到北,通州便是终点。且从明代迁都北京后,为了存储的漕粮,京城和通州更是陆续建了很多粮仓,统称为京通二仓,又称太仓。
若说全天下哪里没粮都可能,但唯独太仓不可能没粮。
这也是为何外面粮价连连攀升,可京城受到的波及却不大的主要原因,因为有太仓撑着。
太仓的粮官收到消息后,简直怀疑自己的眼睛。
若要动太仓的粮,朝廷早就下命了。
可文书上有赈灾钦差的大印,也容不得他不信,且随着文书而来的,还有锦衣卫的人。他只能一面命下面人去调粮,同时快马加鞭往京里送信。
可惜赶得时间不凑巧,等到京城时,城门已经关了,只能在外苦守一夜。
另一头粮官被压着连夜筹粮装车,等到次日清晨,薛庭儴一行人带着粮车离开,京城那边的命令还没到,粮官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批粮食被押着离开。
消息在早朝时被披露,满朝哗然。
太仓之重,毋庸置疑。
这京城几百万百姓,还有这么多官员、勋贵王公,每天消耗掉的粮食是个惊人的数目。
湖广以及江南一带俱是欠收,自顾尚且不暇,怎可能有粮往京中运,还要管着附近几地赈灾一事。没有这两处供给,京城坐吃山空,要不了多少日子就没粮了。
薛庭儴好大的胆子,竟敢擅自动了太仓之粮。
一时间,弹劾他的官员如过江之鲫。
群情激奋,义愤填膺,恨不得当场把他拽回来最好。
等下面说完了,龙椅上的嘉成帝才冷笑道:“就算被他带走了一万石,太仓之中还有几百万石,难道诸位爱卿是怕京中无粮可用,也像那些灾民一样挨饿?须知若要身体安,三分饥和寒。饿一饿也好,也免得你们还要花银子,买那劳什子人参养荣丸吃。”
说完,嘉成帝就拂袖走了,管着朝仪的太监高呼退朝。
下面一片鸦雀无声,之后各自散去。
散虽散了,却没有消停,许多大臣都上了折子,这次口气全都变了,不再抓着怕京城无粮说,而是怕以后有人效仿,朝廷难安。
这些折子俱被嘉成帝留中不发。
*
另一头,薛庭儴的艰难行程刚正开始。
灾民们彼此也是通着信的,这大队人马一看就是朝廷派下去赈灾的。那一车车的粮食,在灾民们眼里比那金山还贵重,都是眼冒绿光蜂拥而至。
这趟和薛庭儴一同下去赈灾的,除了锦衣卫的一个镇抚使,还有京大营的一个副将,两人分别叫纪春德和汪良华。
汪良华见此情形,忙让兵卒们驱散灾民,甚至不惜动武。
谁曾想却被薛庭儴给拦下了。
“此次赈灾,以抚民为主,让人放粮。”
“大人。”
“就地施粥,让人告诉他们,我们这次去就是赈灾,只要守规矩,不惹事是非,跟着我们走,不会有人饿死。”
谁都闹不明白薛庭儴到底想做什么,可出京之前上面发了话,一切以薛大人的意见为主,汪良华只能下去安排。
没有扎营,只是就地垒灶造饭,刚好也是中午了,官兵和灾民们一起吃。
饭食很简陋,只有稀粥,下面倒是有兵卒们抗议,可汪良华已经让人下去说了,所有人都吃一样的饭食。
你们吃稀粥,上面的大人也是稀粥,灾民们同样如此。
难道你一个小兵卒子,比上面的大人还大?
一众兵丁只能咽下抱怨,吃了一碗能数清米粒的稀粥。
吃完后,除了晃一晃能听见肚子里的水响,一点都不解饿。
可转头看灾民,明明也是稀粥,却好像吃到什么珍馐佳肴。
很多人都舍不得吃,要么是先紧着老人小孩,要么就是一口一口细品着,好像吃了这顿就没下顿了。
一瞬间,似乎就明白了什么。
吃完歇息两刻钟,继续上路。
期间,源源不绝有灾民奔赴而来,队伍越来越大,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里有官大人施粥。不止是一顿,而一天三顿。
于是就这样,大批的流民和灾民渐渐远离了京城附近,竟是随着薛庭儴一路往南行去。
沿路各府县都盯着这边的动静,见这大队人马远离,都不禁松了口气。
消息递回京城,嘉成帝又冷笑了:“一个个尸位素餐,让你们想法子疏散灾民没办法,让你们开仓放粮诸多顾虑。每年拿着朝廷的俸禄,不能为朝廷解忧,要你们何用!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