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额,不知道先生有何紧要之事?”蜀王朱椿问道。
“唉……”
方孝孺重重地叹了一口气,反问道:“周报殿下已经读过了,可有从上面读出什么要紧的是吗?”
朱椿只得硬着头皮说道:“小王愚钝,觉得不过就是一份寻常的周报罢了,与以往的没什么不同,所以……并没有看出什么端详……”
“就是觉得倭奴国使臣对咱们的大明官员行叩拜礼,未免有些不体面……呵呵呵,还有好笑……”
看着朱椿,方孝孺露出了“孺子不可教也”的神情,耐着性子讲解说道:“殿下,倭奴国使臣确实不体面,可这只不过是一桩小事罢了,重要的是他们向朝廷的请求!”
“请求?什么请求?”
朱椿伸手挠了挠自己的脑袋,露出一脸迷茫的样子,好像自己真的不知道一样。
“殿下,就是请倭奴国请求大明出兵,援助他们清剿叛逆的事啊!”
方孝孺不由得凑近了朱椿,满脸忧愁的说道:“殿下,据我所知这场战事是由他们南朝的人所挑起的,并不是错在北方,因此叛逆之事还有待商榷……
还有,他们请求大明出兵,我大明泱泱大国、礼仪之邦,岂可干涉别国的政事,这非王道啊……”
朱椿听得头皮发麻!
这话自己可不敢说!
弄不好,指不定会担上什么罪名呢!
所以不敢让他再说下去,赶紧打断他的话道:“方先生多虑了,倭奴国是我大明的藩属国,发生了叛乱之事,那么出兵协助清剿也在情理之中吧……”
“再说了,倭奴国使臣固然有所请求,但现在朝廷还没有决议,出不出兵还在两可呢。”
“朝中有滚滚诸公,又有陛下英明神武之决断,必然处理的极为妥贴,所以小王根本没有示好担心,方先生,也只管安心便是。”
可是这样的话,方孝孺没却没有听在耳中。
“殿下,倭奴国是大明的藩属国不假,可我中原王朝,从来都不出兵海外,去往他国,这可是历朝历代的惯例呀……”
方孝孺道:“此时,大明周报把这件事告知天下百姓,并且话里话外都严明倭奴国是发生了叛乱,这难道不是在误导天下百姓?”
“真要等到朝廷有了决议,殿下再出言上奏制止就晚了!”
一句话吓得朱椿心里不由得一颤!
自己出言制止?
就算自己出言,就能制止得了?
你还真看得起我这个藩王啊!
我还想多活几年,做个太平藩王呢!
“额,方先生……”
朱椿无奈的扶额说道:“倭奴国的事,小王实在不了解,究竟有没有叛乱我也不知道,想来邸报和大明周报上都如此说,应该是不假的……”
“小王远在四川,距离京城数千里之遥,既没有见过倭奴国使臣,现在说话就如同盲人摸象一样,太过片面了……”
一脸真诚的看着方孝孺,朱椿道,“嗯这样吧,改日小王亲自前去先生的草庐请教,如何?”
出了蜀王府,坐上马车。
方孝孺眉头紧锁,双手紧握,满眼忧虑。
他何尝不知道蜀王只是托词而已,他并不想管这件事!
但这件事就像石头一样压在方孝孺的心头,让他觉得特别压抑,心里也非常烦躁。
妻子见他那样,便劝了几句,可没有任何果效。
晌午吃饭的时候,他也只是索然无味的用了几口,便搁下碗筷把自己关在书房里面。
“老爷,您的学生们都到了,正在草庐里等候老爷……”
晌午过后,下人站在紧闭的书房门口禀报道。
“嗯,知道了……”
从里面传出一个沉闷的声音。
整理了一下衣冠,方孝孺拉开房门,前去草庐授课。
他除了担任汉中府的教谕之外,收的还有徒弟,于是便在自己的家中还修建了一座草庐,用以在这里教授自己的徒弟。
“学生见过先生……”
方孝孺一来到草庐,学生们便立即起身行礼。
回过礼,方孝孺坐在前面的椅子上,学生们都席地坐在蒲团上,抬头仰视自己的老师,以示尊敬。
因为此时正值夏季,所以天气炎热,尽管草庐四周有一些大树遮阴,还是难免有些暑气。
方孝孺的眼睛一直盯着远处,许久默默无声,对于下面那些期盼的眼神没有做出任何回应。
自己老师的异样,学生们都看在眼中。
时间一长,难免会有所担心。
有个学生站起身来,恭恭敬敬的来到他身旁弯腰行礼,轻声唤道:“先生?”
方孝孺这才收回目光。
这个学生问道:“先生,不知今日先生要讲什么题目?”
方孝孺的目光一一扫过自己的学生,望着那一个个心地单纯,与渴慕寻求真理的目光,心里不由得生出一份责任来,
缓缓开口道:“今日讲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,高成,你来背诵。”
“是,先生!”
那位学生站在方孝孺身旁,转向学生们背诵道:“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,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。王曰:“贤者亦有此乐乎?”
“孟子对曰:“有。人不得,则非其上矣。不得而非其上者,非也;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,亦非也。
乐民之乐者,民亦乐其乐;忧民之忧者,民亦忧其忧。乐以天下,忧以天下,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。”
等到他背诵完毕退到一旁,方孝孺这才说道:“以天下人的乐为乐,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,这就是孟子在这一篇里的主张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